——來源於(yu) 中國電力新聞網
6月23日,“中國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發展戰略研究暨理想偉(wei) 業(ye) 節能超市創新運營模式研究”課題成果研討會(hui) 在北京舉(ju) 行。這是*份由政府研究機構正式對外發布的針對國內(nei) 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的戰略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在假定美歐日進出口保持適度增長、國內(nei) 宏觀調控政策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利用“季度經濟增長趨勢模型”進行模擬預測的結果顯示,2011年我國經濟增速將繼續回調,全年預計在9.7%,2012年以後將恢複快速增長狀態,2012~2015年年度GDP增速分別為(wei) 10%、9.7%、10.5%、10.4%。而根據GDP和三次產(chan) 業(ye) 增加值機器能耗係數估算,到2015年我國能耗總量將達到458524萬(wan) 噸,名義(yi) GDP和實際GDP能耗係數將分別下降到0.59萬(wan) 噸/億(yi) 元和3.16萬(wan) 噸/億(yi) 元,分別比2009年下降34%和13.8%。
報告由此得出結論,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前景和能源需求狀況,決(jue) 定了資源環境對經濟增長的瓶頸作用日趨明顯。積極發展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以運營模式創新有序帶動節能降耗,是實現經濟社會(hui) 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發展現狀:發展初具規模外資虎視眈眈
“開發與(yu) 節約並重,把節約放在優(you) 先地位”是我國政府在上世紀70年代末針對節能工作做出的一項基本國策,並常抓不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hui) 部副部長李建偉(wei) 研究員告訴本刊記者,我國30多年以來的節能政策,發生了幾種演變趨勢:一是節能法律法規、標準體(ti) 係逐步在走向健全。我國節能法規隨著工業(ye) 化進程逐漸增多,近幾年覆蓋範圍更廣泛深入,體(ti) 係逐步健全。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節能能源法》為(wei) 例,配合該法頒布實施,相關(guan) 行業(ye) 節能管理條例、法規達幾十項之多。2007年修訂後,國家標準委又配合製定發布了46項國家標準。
二是促進耗能產(chan) 業(ye) 降耗與(yu) 發展節能產(chan) 業(ye) 雙管齊下。目前,單靠耗能企業(ye) 自身力量節能已經遠遠不夠,新興(xing) 節能產(chan) 業(ye) 正在發揮更大作用。我國一方麵要求重點用能企業(ye)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麵加大對節能產(chan) 業(ye) 扶持力度,給予優(you) 惠政策支持。
三是政府政策支持更靈活多樣。增加了如財稅政策支持、直接補貼與(yu) 構建融資平台並重、推動政府采購節能服務,發揮示範帶頭作用,逐步淘汰低能效產(chan) 品。
四是更加注重公眾(zhong) 參與(yu) 。從(cong) 2007年開展的“節能減排全民科技行動”到2009年啟動的“節能產(chan) 品惠民工程”,以政府為(wei) 主導、企業(ye) 為(wei) 主體(ti) 、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的節能減排工作格局形成。
據了解,我國zui早的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源自1998年-2010年國家發展改革委與(yu) 世界銀行、環境基金合作完成的“中國節能促進項目”,合同能源管理這一新理念開始引入國內(nei) ,我國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在此項目基礎上得以孵化成長。
“*在北京、山東(dong) 、遼寧成立了三個(ge) 示範節能服務公司。”李建偉(wei) 介紹說,在市場經驗空白的情況下,*示範企業(ye) 共簽訂了283個(ge) 節能服務合同,可分享節能效益8.2億(yi) 元人民幣,年節煤 73萬(wan) 噸標煤,減排二氧化碳48萬(wan) 噸。
截至2009年底,中國節能促進項目共帶動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累計投資總額達426億(yi) 元,相當於(yu) 種子資金的130倍,減排二氧化碳7億(yi) 多噸。到“十一五”末期,全國節能服務公司從(cong) zui初的80多家增加到了800多家,從(cong) 業(ye) 人員從(cong) 1.6萬(wan) 人增加到18萬(wan) 人,節能產(chan) 業(ye) 規模從(cong) 47億(yi) 元增加到840億(yi) 元,年節能能力從(cong) 60萬(wan) 噸標煤增加到1300多萬(wan) 噸標煤,累計拉動社會(hui) 投資超過1800億(yi) 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王瑩瑩博士認為(wei) ,我國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發展根據各自依托的資源形成了三種不同類型的模式。一是以三家示範節能服務公司為(wei) 代表,包括少量新興(xing) 節能服務公司在內(nei) 的資金依托型模式。充裕資金是他們(men) 進入市場的優(you) 勢,經營特征以市場需求為(wei) 導向,利用資金優(you) 勢整合節能技術和節能產(chan) 品,機動靈活、市場跨度大、輻射能力強。第二種是以某種節能技術和節能產(chan) 品為(wei) 基礎發展起來的節能服務公司,技術和產(chan) 品是企業(ye) 核心競爭(zheng) 力,目標市場定位明確,有利於(yu) 在特定行業(ye) 形成競爭(zheng) 力,發展速度快,如雙良節能、煙台水輪等。第三種是擁有特定行業(ye) 客戶資源優(you) 勢,以所掌控的客戶資源整合相應技術產(chan) 品實施項目的市場依托型公司。目前,很多央企進入節能市場主要針對的就是特定行業(ye) 的市場資源。
據介紹,我國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正處於(yu) 擴張發展的 “前夜”。節能服務主要以中小型民營企業(ye) 為(wei) 主,隨著節能減排力度的加強,民營企業(ye) “*”的局麵正被打破。一方麵跨國公司紛紛進入中國市場,憑借資金、技術實力,滲透速度很快;另一方麵國內(nei) 央企為(wei) 主的大型企業(ye) 也開始涉足節能領域,在加劇市場競爭(zheng) 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理念、技術和投資,有益於(yu) 提高我國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的整體(ti) 水平。
存在的問題及挑戰:瓶頸約束明顯體(ti) 製機製薄弱
公眾(zhong) 對新興(xing) 事物認知度普遍偏低,從(cong) 業(ye) 者多為(wei) 規模小、運營效率低的中小企業(ye) ,缺少行業(ye) 旗艦企業(ye) ,整體(ti) 實力有待提高,融資難成為(wei) 發展的主要瓶頸,政策專(zhuan) 項支持扶持力度有限,與(yu) 節能服務業(ye) 相關(guan) 的法律製度不健全。
根據測算,如果我國能耗達到當前發達國家能耗水平的一半,則我國節能潛力約為(wei) 6億(yi) 噸標煤。若按照未來標煤動態平均價(jia) 格每噸2000元人民幣計算,則節能市場潛力可達1.2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
盡管作為(wei) 新興(xing) 戰略產(chan) 業(ye) ,節能市場發展潛力巨大,但發展過程中遇到的首要問題卻是公眾(zhong) 認知問題。據專(zhuan) 家介紹,公眾(zhong) 的陌生感主要來自兩(liang) 方麵:一是由於(yu) 對節能服務環節和流程缺乏認知,存在不信任心理,即便有所耳聞,因為(wei) 供需信息不對稱,雙向交流受阻,影響客戶和市場培育;二是公眾(zhong) 對節能收益缺乏切身體(ti) 會(hui) ,對效果不了解,缺乏積極性。因此,公眾(zhong) 節能思維限製成為(wei) 製約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在我國推廣發展的一個(ge) 重要障礙。
“目前我國節能服務主體(ti) 在建築領域,設計複雜工業(ye) 工業(ye) ,動輒資金上億(yi) 或更多的項目,國內(nei) 企業(ye) 普遍能力不足。”李建偉(wei) 告訴記者,由於(yu) 我國節能服務從(cong) 業(ye) 企業(ye) 存在規模小、運營效率低、管理水平不高、人才匱乏等因素,如何加速從(cong) 簡單服務模式向包括新能源使用和資源綜合利用在內(nei) 的綜合能源管理過渡,是節能產(chan) 業(ye) 麵臨(lin) 的緊迫問題。
目前,我國節能服務總體(ti) 規模偏小,資金實力有限;所集成的技術和產(chan) 品,大多依賴國外節能企業(ye) 提供,沒有資金持續投入技術創新,自主創新大多停留在依靠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轉化扥傳(chuan) 統階段;市場上真正能幫助用能企業(ye) 開展從(cong) 節能診斷,到節能設計、施工、融資、運行和維護,特別是結合工業(ye) 生產(chan) 工藝特點開展 “一條龍”服務的公司,從(cong) 數量和質量上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專(zhuan) 家介紹,現階段我國合同能源管理推廣麵臨(lin) 兩(liang) 方麵困難。一是運營模式水土不服。節能項目的風險並非技術風險,而是社會(hui) 誠信機製缺失 引發的信用風險,項目執行長周期,使得企業(ye) 現金周轉緩慢,無法投資規模較大的節能項目;二是財務製度衝(chong) 突,亟需製度創新。現行政府財務管理製度,與(yu) 合同能源管理衝(chong) 突,由於(yu) 政府機構使用能源曆來實報實銷,無法列支節能改造服務費用,節能服務公司無法為(wei) 政府機構實施節能項目。
另外,節能服務人才緊缺。雖然國內(nei) 從(cong) 事節能服務人員到2009年達到了11.3萬(wan) 人,但具有大型工程項目經驗、可獨立設計操作大型項目的專(zhuan) 業(ye) 技術人才匱乏,轉向領域具有市場運作經驗的管理人才更是鳳毛麟角。
融資問題是製約節能服務企業(ye) 生存發展的一個(ge) 重要瓶頸。現階段,我國金融機構對評估合同能源管理風險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很缺乏,社會(hui) 節能經濟效益評估體(ti) 係不夠完善,缺乏科學標準和法律解釋,節能目標往往存在爭(zheng) 議,無法保證投資收益影響投資信心。由於(yu) 節能項目的複雜性和*性,大規模的金融服務產(chan) 品尚未形成,融資方式有限。
據了解,國外節能服務公司一般靠私募基金來獲得支持,但必須滿足有技術、創始人對公司控製、清晰可複製的商業(ye) 模式,以此標準,國內(nei) 大部分中小節能企業(ye) 均不夠格。同時,缺乏金融創新,銀行信貸動力不足。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貸款品種、貸款擔保、貸款信用評級等問題,都成為(wei) 製約節能產(chan) 業(ye) 融資的障礙。
“政策專(zhuan) 項支持不足,扶持力度有待加強,與(yu) 節能服務業(ye) 相關(guan) 的法規製度有待完善,也是當前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存在的問題。”課題參與(yu) 人之一的劉毓海說,能耗存在30%節能潛力的政府機構很少使用節能服務,示範作用不到位,采購行為(wei) 有待調整;另外,在法律上,節能服務主體(ti) 沒有明確界定,《節能法》、《煤炭法》、《電力法》等能源法律中沒有關(guan) 於(yu) 節能服務主體(ti) 的規定。
製度創新:示範-融資-產(chan) 業(ye) 鏈的“節能超市”模式
借鑒國外成功模式和經驗,對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進行大膽拓展創新,倡導“節能超市”一站式服務模式,特別注重從(cong) 改變節能服務市場的短板,如技術集成、信用評價(jia) 、標準製訂和融資服務等專(zhuan) 業(ye) 化運營方麵提供係統化的綜合服務,是先進服務理念的創新之舉(ju) 。
北京理想偉(wei) 業(ye) 節能投資有限公司就是一家堪稱經營模式產(chan) 生重大創新的中國節能。
在借鑒國外節能服務業(ye) 成功運作模式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節能服務業(ye) 的發展現狀與(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現實需求,理想偉(wei) 業(ye) 對我國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進行了大膽拓展與(yu) 創新,在國內(nei) 創立了“節能超市”這一全新的節能服務商業(ye) 運作模式。
理想偉(wei) 業(ye) 董事長朱彬彬在研討會(hui) 上介紹說,該模式通過整合國內(nei) 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的節能產(chan) 品、技術、項目、資金、人才、服務等資源,將上遊廠家和中遊服務商結成廣泛合作聯盟,為(wei) 客戶提供係統化、多樣化、可定製的“一站式”節能服務綜合平台,能夠滿足政府與(yu) 企業(ye) 的不同節能服務需求,並已成功運用於(yu) 安徽、廣東(dong) 等地的多個(ge) 節能項目。
實踐證明,“節能超市”模式對加快節能技術推廣運用、降低企業(ye) 節能減排成本、加速節能減排進程成效顯著,是我國節能服務商業(ye) 化運作的重大製度創新,對加快我國節能服務業(ye) 發展具有重要推廣價(jia) 值。
目前,“節能超市”平台已整合國內(nei) 外近30家主要節能減排廠家的600多項節能產(chan) 品,覆蓋LED燈、無極燈、白光鈉燈、中央空調智能節電器、智能節電係統、自動扶梯節電器、水泵風機節電器、智能燈光(室內(nei) )節電器、智能路燈節電器等領域,形成了以城市路燈照明、公共 場所室內(nei) 照明、建築節能、電機係統優(you) 化及其工業(ye) 節能為(wei) 特色的產(chan) 品線。並在光源泉與(yu) 照明、電力節能等多領域擁有自主知識產(chan) 權。
僅(jin) 僅(jin) 用了一年,理想偉(wei) 業(ye) 與(yu) 合作夥(huo) 伴先後成功完成深圳茂業(ye) 百貨大樓照明改造、深圳地鐵三號線營運綜合辦公樓照明改造、廣州亞(ya) 運村石清路路燈改造、天津鐵廠高爐餘(yu) 壓透平發電、首都機場擴建工程供熱項目熱網循環水泵變頻改造等一係列節能服務項目,並於(yu) 2010年11月成功舉(ju) 辦“安徽低碳技術項目資本對接專(zhuan) 場會(hui) ”,協同20餘(yu) 家戰略合作夥(huo) 伴與(yu) 當地耗能企業(ye) 進行對接,與(yu) 安徽蕪湖、巢湖、蚌埠、六安、宣城等6個(ge) 城市和30餘(yu) 家耗能企業(ye) ,簽訂了節能改造框架協議。
談到理想偉(wei) 業(ye) 模式對我國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的啟示時,李建偉(wei) 說,首先,“節能超市”模式對我國節能服務業(ye) 商業(ye) 運作模式創新具有重要示範作用。與(yu) “合同能源管理”相比,“節能超市”是對當前節能服務機製的延伸與(yu) 升級,堪稱四位一體(ti) :為(wei) 節能製造企業(ye) 提供流暢的銷售渠道;為(wei) 能耗企業(ye) 提供合理的技術解決(jue) 方案;為(wei) 節能投資機構提供企業(ye) 改造項目和合作的機會(hui) ;為(wei) 節能服務提供商提供投資融資支持,推動節能項目的成功。
“加快節能減排力度,需要優(you) 先解決(jue) 節能服務業(ye) 資金瓶頸製約;推廣節能超市模式,加快形成以節能服務為(wei) 核心的配套產(chan) 業(ye) 鏈,也是理想偉(wei) 業(ye) 模式帶給我國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的重要啟發。”李建偉(wei) 說,通過整合戰略聯盟,打造中國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的新引擎。
政策建議:加強財稅扶持推動融資信用
多渠道宣傳(chuan) 推廣,提升國民認知;倡導政府采購節能服務,發揮示範帶頭作用;實行財政稅收補貼優(you) 惠措施,設立專(zhuan) 業(ye) 化節能項目擔保基金;鼓勵銀行體(ti) 係創新,建立多層次信用擔保體(ti) 係;成立國家能效信息中心,推動企業(ye) 信用評價(jia) 體(ti) 係建設;完善體(ti) 製機製,統一標準,歸口管理,培育。
報告中zui吸引人眼球的是關(guan) 於(yu) 以市場為(wei) 中心,用金融杠杆撬動產(chan) 業(ye) 發展的部分,設立專(zhuan) 業(ye) 化的節能項目擔保基金,增強企業(ye) 的融資能力是一個(ge) 重要提議。
在世界銀行/GEF中國節能促進項目二期6年的運營期內(nei) ,貸款擔保被證明是促進節能行業(ye) 發展行之有效的模式:2200萬(wan) 美元的擔保準備基金和160萬(wan) 美元的增量成本投入,帶動了近9.2億(yi) 元的社會(hui) 資本投資於(yu) 節能產(chan) 業(ye) ,達到了約6.2倍的資金杠杆比例。
這一計劃在節能減排和經濟效益方麵均成績斐然,其帶來的總收入高達33億(yi) 元人民幣,節能量為(wei) 每年60.2萬(wan) 噸標準煤,二氧化碳減排量為(wei) 每年138萬(wan) 噸;同時2200萬(wan) 美元的擔保本金基本上沒有損失,未來可以循環利用。北京神霧、湖北三環、利得華福等EMCO(能源管理公司)行業(ye) 的都是得益於(yu) 這一計劃而成長起來的。
然而,未來中國節能服務行業(ye) 要取得質的飛躍,光靠某一境外機構或是企業(ye) 自身投資顯然不夠。由於(yu) 中國節能服務與(yu) 新能源市場巨大,因此貸款擔保基金規模必須形成足夠規模,才能保證償(chang) 付能力並扶持更多的企業(ye) 的發展。由政府出資成立國家能效貸款擔保基金,分批試點、逐次投入,並以此取代節能或新能源領域的部分財政撥款、政府直接投資或政府獎勵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辦法。
報告指出,鼓勵銀行體(ti) 係創新,完善我國政策性金融體(ti) 係和多層次的信用擔保體(ti) 係;積極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規劃建設場外交易市場,大力發展風險投資和私募股權基金,擴大債(zhai) 券融資方式,籍此拓展中小企業(ye) 的直接融資渠道。
中國節能協會(hui) 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主任兼秘書(shu) 長趙明告訴本刊記者,目前國內(nei) 商業(ye) 銀行參與(yu) 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的熱情不斷高漲,北京銀行、浦發銀行等都根據節能服務產(chan) 業(ye) 的特點,開展金融產(chan) 品創新,專(zhuan) 門設立了合同能源管理專(zhuan) 項資金,緩解中小企業(ye) 融資難。
從(cong) 中小企業(ye) 貸款難的現狀和原因分析,關(guan) 鍵是在中小企業(ye) 和商業(ye) 銀行之間缺乏信用擔保這個(ge) 橋梁,成立國家能效信息中心,建立信息交流平台與(yu) 企業(ye) 信用評級體(ti) 係,對於(yu) 節能服務企業(ye) 改善融資環境是根本之道。
為(wei) 了給企業(ye) 提供準確的節能指導和的節能信息,報告建議,政府利用財政補貼資金建立節能服務信息中心和交流平台,為(wei) 企業(ye) 營造、構建良好的市場環境和機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主任餘(yu) 斌也認為(wei) ,應通過引進*的融資風險管理模式,借鑒評估經驗和方法,設計出適合我國銀行係統的節能融資風險控製、管理工具,建立中國節能服務行業(ye) 的信用體(ti) 係。“不過,當務之急是扶持一批有實力的大型節能服務企業(ye) ,zui大限度的開展節能減排投資項目,以的發展推動整個(ge) 行業(ye) 的發展。”